我们的历史

从最初的新加坡表演艺术学校,直到成为今日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双语剧团,实践剧场以其充满开创性的戏剧作品和对艺术教育的坚持,培养出新加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与观众。 跟着我们一起踏进回忆的长廊,回顾实践剧场创作历程的重要时刻。

实践剧场由新加坡文化奖得主郭宝崑和吴丽娟共同创立,现由艺术总监郭践红领军。在过去的58年来,实践剧场已经呈现了超过300多部作品;实践剧场的原创文本,更成为东南亚文学的经典。

跟着我们一起踏进回忆的长廊,回顾实践剧场创作历程的重要时刻。

1965
创办“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

舞蹈家/编舞家吴丽娟与编剧/导演郭宝崑共同创办了“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透过舞蹈、戏剧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将创意表演与艺术教育相融合。

几年下来,学院陆续增设不同课程,包括:芭蕾舞(吴丽娟)、民族舞蹈(颜明理)、钢琴/手风琴和创作(周淑桂及黄莉云)、戏剧(郭宝崑)与舞台设计(郭宝崑及邱瑞发)。

1966
学院搬迁至索美维径12号

当时,由于需要收费的戏剧课程并不常见,芭蕾舞班因此成为学院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在过程中,有许多戏剧班的学生对剧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毕业后依然积极参与学院的演出。

1969
《挣扎》(禁演)

由郭宝崑所编导的《挣扎》,主题围绕着劳工权益展开。然而,该作品在开演前两周被禁演,团队改以呈现紧急编排的“诗歌・短剧晚会”。2015年,呼应这部作品的《挣扎:多年以后》,在实践剧场50周年庆初登场。

1971
成立“艺术团”

为了进行华语戏剧和综艺类型节目的创作,学院另外成立了专责的表演部门。一年后,艺术团脱离学院,独立为“南方艺术团”。

1972
“体验生活”运动

秉持着"艺术源自生活"的理念,学生们花了数周的时间与农民、渔夫和建筑工人们一起生活、工作,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想法和期待。这些经历,也成为他们未来创作舞蹈和戏剧作品的灵感来源。

1976
联合创办人遭逮捕

郭宝崑和吴丽娟因涉嫌从事共产主义活动,而被政府援引《内部安全法令》无审讯拘留。吴丽娟在当年六月获释,而郭宝崑则被关押了长达四年又七个月。在郭宝崑被拘捕的期间,由吴丽娟负责带领学院。

1982
《小白船》

由郭宝崑编导、14个华语剧团于新加坡艺术节共同呈现的《小白船》,是他获释之后发表的第一部原创作品。

1983
学习与交流

开办戏剧导演讲习班,由郭宝崑带领,提供专业、正规的导演培训课程,成功培养出许多表现活跃的新加坡剧场导演及艺术总监。

1985
《棺材太大洞太小》

由郭宝崑编导的《棺材太大洞太小》,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英文作品。透过独白形式,描绘个人与体制的对立,讽刺政府的官僚主义。郭宝崑也把这部作品带到各个联络所和图书馆进行巡回演出,成为新加坡第一个组织社区演出的剧团。

1986
成立“实践话剧团”

这个半专业的双语剧团,提供学院毕业生和业馀艺术工作者进一步发展技能的机会。实践话剧团的创团作品《放火的人》华语版(Max Frisch 编剧、郭宝崑译导),于次年首演。

1988
学院正式注册为“实践表演艺术中心”,迁入史丹福艺术中心

实践表演艺术中心(实践)以“实践表演艺术学院”和“实践话剧团”作为两大发展重心。

在国家艺术理事会“艺术之家计划”的支持下,实践成为史丹福艺术中心首批租户之一,与本地其他艺术团体共享空间,并在该址度过接下来的28年时光。

1988
《寻找小猫的妈妈》

由郭宝崑编导,《寻找小猫的妈妈》是新加坡第一部多语言的戏剧作品,当中包含华语、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福建话和广东话,展现出新加坡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并开拓本地多语种作品的发展道路。

1988
《女娲》

由新加坡艺术节委约、吴丽娟编舞的《女娲》,是新加坡第一部长篇的舞蹈作品。制作规模庞大,除了50几名舞者,还涵盖了将近百人的华乐团和合唱团,被誉为新加坡“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现代舞作品”。

1989
开办“艺术游戏课程”

吴丽娟设计了一系列的艺术游戏课程,期待能透过游戏与艺术的力量,教育孩子们做人的观念和基调。这些课程一直延续至今,现改名为“周末儿童课程”。

1989
郭宝崑获颁新加坡文化奖
1989
实践获邀管理“电力站”

郭宝崑创办“电力站艺术之家”,并担任其艺术总监。以倡导多元文化和实验性艺术为目标的电力站,在日后陆续成为许多新晋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体不可或缺的创作资源。

1994
推动“学生剧场工程”

通过一系列的巡回演出、工作坊和课程,实践成为新加坡第一个把艺术教育带入校园的剧团。直到今日,实践仍致力于通过“实践教育工程”推广艺术教育。

1995
吴丽娟获颁新加坡文化奖
1995
《郑和的后代》

由郭宝崑所编导的《郑和的后代》,以明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为背景,探讨有关文化侵蚀和社会阉割的议题。该作品至今仍是新加坡当代剧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并成为新加坡国内外许多剧团重新诠释的经典。

1996
成立“十指帮”

为了向年轻一代推广传统木偶戏,“十指帮”会在校园和社区巡回演出时,尝试不同形式的偶戏表演。三年后,十指帮脱离实践,成为独立的剧团。

1998
《灵戏》

由郭宝崑编写、赖声川导演,并于当年新加坡艺术节首演的《灵戏》,是郭宝崑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该作品探讨战争所带来的苦难,被视为新加坡的经典文本之一,也是海内外剧团纷纷诠释、再现的经典。

2000
开办“剧场训练与研究课程”

由郭宝崑和 T. Sasitharan 共同创办,该课程结合亚洲传统艺术形式和西方戏剧方法,提供学生为期三年的演员培训计划。十年后,该课程脱离实践,并改名为“跨文化戏剧学院”。

2002
郭宝崑逝世

郭宝崑因肝癌和肾癌不治逝世,享年63岁。吴熙与郭践红出任实践的联合艺术总监。

为了向郭宝崑致敬,来自台湾的辜怀群教授策划了《传奇未了——献给宝崑的作品》,邀请郭宝崑昔日的合作伙伴与挚友们,以郭宝崑为灵感进行创作。2004年,实践举办第二届《传奇未了》,除了新加坡本地作品,更邀请来自日本、印度和中国的剧团呈现各自的原创作品。

2003
“郭宝崑节”

为了纪念郭宝崑遗留在世的传承、信念和贡献,实践举办了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节,邀请来自四面八方的剧场工作者,通过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视角及艺术形式,重新诠释郭宝崑的作品。实践也在2012年举办第二届“郭宝崑节”,纪念郭宝崑逝世十周年。

2005
《老九》音乐剧

改编自郭宝崑的原创剧本《老九》,由郭践红执导的《老九》音乐剧,是实践首次推出的华语音乐剧。自此之后,实践也持续深耕华语音乐剧领域。

2006
郭践红成为实践的艺术总监
2011
“华文小剧场节”

以推广华语剧场为目标,“华文小剧场节”提供本地及其他亚洲地区华语黑箱剧场作品一个展现的平台,从2011年开办第一届到2017年为止。

2013
成立“实践实验室”

通过实验、创作和训练,培养导演、编剧、演员和剧评四种剧场人才。过后,实践另外推出“实践艺术工作者计划”,以及针对国际艺术工作者长达一周的创意训练营《艺术农庄》,取代“实践实验室”。 

2015
《小问号》系列

由郭践红所执导的《小问号》系列,以其充满互动性和深入浅出的特色,成为实践未来发展其他“青少年剧场”作品的标志风格。首部曲《小问号和探险家》更荣获《海峡时报》“生活!戏剧奖”首次颁发的最佳儿童制作奖。

2016
实践搬迁至滑铁卢街54号

史丹福艺术中心因为翻新工程而暂时关闭,实践遂另觅新址,搬迁到滑铁卢街上一栋蓝白相间的店屋,并在该建物内打造一座多功能的黑箱剧场。

2017
《儿歌新唱计划》

由郭践红所发起的《儿歌新唱计划》,借由歌词绘本、音乐专辑和现场演出的结合,重新诠释华语经典儿歌,让下一代也能乐在其中、细细品味。

2017
成立“实堂”

“透过艺术,想像一个公平公正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为实践的咖啡厅和艺术空间,“实堂”致力于推动跨领域的艺术创作,并重视地方创生与社区营造,期许能成为艺术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创作资源。

2018
“戏戏节”

超越语言、形式或类型,实践透过“戏戏节”一系列的演出和艺术体验,呼吁“玩”的重要性。该艺术节从2018年开办第一届,一路持续到2021年为止。

2018
《四马路》

由林志坚编剧、郭践红执导,《四马路》以滑铁卢街的百年历史为创作灵感,演出场景横跨滑铁卢街上的三栋历史建物,是新加坡至今最具规模的流动式剧场作品。

2018
推出“实践艺术工作者计划”

“实践艺术工作者计划”旨在培养具备多元能力的艺术工作者,并建立一个能够互相借鉴、交流合作的艺术工作者社群。

2018
《休息实间》

结合说故事及用餐体验,实堂行之多年的讲演节目《休息实间》,通过“拯救食材”和午餐派对,聚焦食物浪费议题。多年来,《休息实间》也促成了许多项目的诞生,包含:《休息实间》巡回演出(跨文化的巡回讲演节目)、《休息实间》网上版(Zoom 脱口秀)与《休息随记》(文献项目)。

2018
《六根不宁》

由郭践红执导,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及设计师共同打造而成,跨领域作品《六根不宁》透过离散各地的华人故事,探讨有关华人的身分认同议题。该作品是滨海艺术中心首次委约本地剧团在“华艺节”呈献的大型制作。

2019
《聊斋》上海巡演

由吴熙编剧、郭践红执导的音乐剧《聊斋》,获邀参与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主办的“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巡演团队超过60多人,是实践首次将大型制作带到海外巡演。

2020
探索数位剧场

由于冠病疫情,实践在2020年提前结束原订的《四马路》演出,并成为新加坡首批尝试运用数位媒介说故事的剧团之一。相关节目包含:国际艺术节、网上校园演出,以及庆祝实践55周年的55小时直播活动。

2021
《她门的秘密》

由林志坚编剧、郭践红执导,《她门的秘密》改编自实践原创剧本《她门》。通过现场的剧场表演,结合电影拍摄、游戏、历史、公共空间的活化与用户体验设计,成为实践创作数位剧场作品的一大特色。

2022
“XIMI 戏拟”

由实践与 Good Work 共同开发,“XIMI 戏拟”是一套能够降低直播延迟的操作系统。从测试阶段开始,实践就陆续邀请全球各地的数位剧场创作者参与发展,成功打造出一个独特的数位剧场空间。“XIMI 戏拟”获邀于2022“WSD世界剧场设计展”展出,并入选“TIP剧场创新发明奖”。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